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

蒙古源流

编辑

源出室韋

编辑

主条目:室韋

蒙古部落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唐代。那時,在狃越河(今洮兒河)以北,西至俱輪泊(今呼倫湖)周圍,東至那河(今嫩江),北至黑龍江的地域內,分布著許多許多被統稱為「室韋」的大小部落,其中有一個「蒙兀室韋」部。蒙兀就是蒙古(Monggol)的唐代音譯。《舊唐書·北狄·室韋傳》記載:「大山之北有大室韋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輪泊,屈曲東流,經西室韋界,又東經大室韋界,又東經蒙兀室韋之北,落俎室韋之南。」[20]

大山指今大興安嶺,望建河即今額爾古納河。根據這段史料,蒙兀室韋部的居地應在額爾古納河下游東南的大興安嶺北端地區。十三世紀蒙古人的歷史傳說稱,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在名為「額爾古納昆」(Ergunequn,qun意為山崖)的地方,應是指額爾古納河附近的山林地帶,和漢文史籍所載唐代蒙兀部的居地正可以相互印證。[20]

大約在唐代後期(九世紀下半葉),蒙古部落從興安嶺山地向西面的草原地帶遷移。隨部落的分行,所佔地盤逐漸擴大,有一部分遷到了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之源」的不兒罕山(今肯特山)地區。成吉思汗的先世就屬於這部分蒙古部落。[20]

蒼狼白鹿

编辑

主条目:孛兒帖赤那和豁埃馬闌勒

元代史籍記載下來的蒙古人祖先傳說,反映了古代蒙古部落繁衍和遷徙的歷史過程。《元朝秘史》一開頭就講述蒙古人的起源,說是有一奉天命降生的蒼色的狼(孛兒帖赤那,Bortechino)和一白色的母鹿(豁埃馬闌勒,qo'ai-maral)相配了,渡過騰汲思海子,來到斡難河(鄂嫩河)源頭的不兒罕山立下營盤,生了個兒子名巴塔赤罕。傳到第十一代,有兄弟二人,兄都蛙鎖豁兒有四子,遷移出去成為朵兒邊部(Dorben,意為四);弟朵奔篾兒干娶豁里禿馬惕部女子阿蘭豁阿為妻,生二子,其後裔各成一部。朵奔死後,阿蘭豁阿感天光而孕,又生三子,長不忽合塔吉,後裔為合答斤部(名見《金史》,作合底忻),次不合秃撒勒只,後裔為撒勒只兀惕部(名見《金史》,作山只昆,元代又譯散只兀,珊竹);幼子孛端察兒,後裔為孛兒只斤部,從這一支又分衍出約二十個氏族或部落。孛端察兒就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元史·宗室世系表》稱為「始祖」。[20]

阿蘭死後,兩個大兒子的子孫同其他各支蒙古人組成了蒙古迭兒列斤氏部落,即一般出身的蒙古人;三個小兒子的子孫組成了尼倫部落,因為他們是閃耀著神的光輝的後代,因此被看作純潔出身的蒙古人。其中第五子孛端察兒的後代稱為孛兒只斤氏,這就是成吉思汗所出生的氏族。[21]

合木黑蒙古

编辑

主条目:蒙兀國

十一世紀時,居住在大漠南北的塔塔兒、蒙古、克烈、汪古等部結成以塔塔兒為首的聯盟,共同反對遼王朝的統治,因此,「塔塔兒」或「韃靼」曾一度成為蒙古草原上各部的通稱。十二世紀初,由女真貴族建立的金王朝取代了遼王朝,蒙古部轉歸金朝東北招討使管轄。這時塔塔兒聯盟已經瓦解,蒙古部在合不勒汗(成吉思汗曾祖父)的統領下強大起來。[22]合不勒汗(生卒年不詳)又作「葛不律寒」、「哈不勒罕」。蒙古孛兒只斤部首領,成吉思汗曾祖父。以乞顏為氏,統一蒙古部,始稱汗,被尊為「全體蒙古人」(合木黑忙豁勒)的首領。[23]

當時金朝的皇帝是金太宗完顏晟(1123年—1135年在位),他想籠絡合不勒汗,便派人請合不勒汗到金國皇宮,設宴招待。在這次著名的宴會上,合不勒汗抓住金帝的鬍子,肆意戲弄,導致蒙、金關係迅速惡化,金帝便利用塔塔兒部幾次攻打蒙古。[24]最初金熙宗乃用其將領完顏宗弼之謀,誅其臣完顏昌,完顏昌遺族遂與合不勒進攻金人於漠北,金將完顏宗弼屢次征伐而不能克,從此金人北受蒙古之侵襲,而不能用全力入侵南宋。[25]金帝於1146年(金皇統六年/宋紹興十六年)八月,調功臣皇叔完顏宗弼由南線回朝。奉命親率中原精兵8萬之眾,出征蒙古,大小數十仗,屢戰不勝,不得不於1147年(金皇統七年/宋紹興十七年)三月,與蒙古訂立協議議和,並把西平以北27團寨,割與蒙古,每年供應蒙古相當數額的牛羊米豆,並冊封合不勒汗為「蒙兀國王」,才得罷兵修好。[26][27]

日語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校正増注元親征録(何秋濤, 李文田, 沈曾植, 那珂通世), 1915年

蒙古可汗合不勒死後,姪兒俺巴孩被推選為可汗。俺巴孩與塔塔兒部結親,為女兒送嫁途中,被塔塔兒部的乣军(主因·亦儿坚)俘虜,送給了金熙宗。金熙宗將俺巴孩釘死在木驢上。合不勒之子忽圖剌繼而當選為可汗,率部向塔塔兒人發動復仇的戰爭,然而前後十三次開戰,也未能替俺巴孩可汗報仇。1162年(金大定二年/宋紹興三十二年),忽圖剌的姪兒,乞顔部的也速該帶領部眾攻打塔塔兒人,取得了勝利,並且活捉了塔塔兒人豁里不花與鐵木真兀格。鐵木真兀格是一位勇士,也速該心存敬仰,便把他放了。當也速該返回鄂嫩河邊的營地時,夫人訶額崙生下一個男孩,也速該十分高興,索性將孩子取名為鐵木真,這便是日後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28]

鐵木真9歲時父親也速該被塔塔兒部人毒死,孛兒只斤氏族族眾離散。[29]最後導致合木黑蒙古國的分裂:以泰赤烏部首領塔里忽台為首佔據鄂嫩河流域;以札達蘭部的札木合為首佔據額爾古納河流域;主兒乞部撒察別乞、台出為首佔據鄂嫩,克魯倫河流域。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宋淳熙十六年),也速該的兒子鐵木真恢復了合木黑蒙古國,但是鬥爭仍未結束。[30]

鐵木真統一漠北

编辑

蒙古历史蒙古高原历史系列条目

匈奴

东胡

南匈奴

北匈奴

鲜卑

鲜卑

丁零

柔然

高車

突厥汗国

鐵勒

東突厥

薛延陀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汗国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辽朝

克烈

乃蛮

蒙兀

蒙古帝国(諸汗國)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北元与後蒙古帝國時期

韃靼(東蒙古)

瓦剌(西蒙古)

喀爾喀

(四衛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中華民国境内盟旗(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国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中国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国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泛蒙古主義

查论编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成吉思汗像(元代所绘太祖皇帝御容)

蒙古部族的原居地為今黑龍江上游、蒙古高原東部,為唐時室韋部落之一,稱蒙兀室韋,亦有說是出於韃靼,甚至是匈奴或吐蕃的後裔。現今,東胡說已成為蒙古族起源的主流學說。南宋前期,蒙古分為許多部族,其中之一為乞顏部,據今土拉河、鄂嫩河、克魯倫河上源的肯特山。其他重要部族,在東方為貝爾湖附近的塔塔兒,在西方為蒙古中部的蔑兒乞、克烈,及科布多一帶的乃蠻,名義上大都臣服於金朝,形貌語言風俗習慣迷信大致相類。其間部眾最多者,為乃蠻部落,居也兒的石河上流,及大金(阿爾泰)山脈連亙之地。西隔一沙漠,與突厥種之畏兀兒相接。北界小金山與突厥種之乞兒吉思謙謙州兩部之地為鄰。東界哈拉和林諸山,與克烈部連界。時克烈之居地達於斡難怯綠連兩河之源,克烈部以北之地屬蔑兒乞部。別有斡亦剌部,則據有構成昔之謙河(今名葉尼塞河)之八水灌溉之地。札剌兒部分為十部,部各有長,結幕於鄂嫩河畔,共有七十千戶塔塔兒部居女真舊境邊界附近,捕魚兒湖一帶。[31][32][33]

十二世紀,蒙古草原部落林立,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經過長期的戰爭兼併,至十二世紀末葉,形成了塔塔兒、克烈、蒙古、蔑兒乞、乃蠻等相互結仇很深的五大部落集團,雄據南方的金朝也已衰弱,為蒙古統一提供了有利條件。鐵木真9歲時,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殘酷的現實使鐵木真認識到,要保存自己,恢復祖業,就要依靠和聯合一個強大的部落。於是在其父的「安答」克烈部首領脫里罕庇護下,收集離散部眾,力量逐漸強大。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宋淳熙十六年),被推舉為汗。[34]

鐵木真稱汗後,為增強經濟和軍事實力,鞏固汗權,展開了奪取東部地區的鬥爭,1195年(金明昌六年/宋慶元元年)和1196年(金明昌七年/宋慶元二年),金朝兩次出兵攻打塔塔兒部,鐵木真聯合克烈部助金朝大敗塔塔兒於斡勒札河(今烏力吉河),在回軍途中攻滅背叛盟約,抄掠其奧魯(老小營)的主兒乞部。鐵木真既獲得金的封賞,又消滅了與之爭奪汗位的乞顏氏中的長支貴族,名聲大振。[34]

1198年(金承安三年/宋慶元四年),金朝又遣軍征討弘吉剌、合答斤、山只昆等部。金朝的這幾次征伐,為鐵木真奪取富饒的呼倫貝爾草原掃清了障礙,鐵木真的實力迅速增強,引起貴族們的敵視,開始了與貴族聯盟的一系列戰役,最初由只剌札木合糾集泰赤烏等十三部3萬軍進攻鐵木真,鐵木真汗組成十三翼(古列延)迎戰於鄂嫩河附近的答蘭版朱思。鐵木真失利。後魯的主兒扯歹、忙兀部的畏答兒、晃勒壇的蒙力克率部歸附鐵木真,鐵木真力量日益壯大。[34]

1200年(金承安五年/宋慶元六年),弘吉剌、朵兒邊、塔塔兒等十一部復聚會於阿雷泉,盟誓與鐵木真、王罕為敵。鐵木真得到其岳父的密告,乃會同王罕與十一部聯軍戰於捕魚兒海子(貝爾湖)附近,貴族聯軍大敗。翌年,被擊敗的貴族們再聚刊河(今根河),推札木合為「古兒罕」,誓與鐵木真為敵。鐵木真認真備戰,與王罕軍於海剌兒河(今海拉爾河)附近再敗貴族聯軍,鐵木真為鞏固後方趁勢攻滅了察罕塔塔兒、按赤塔塔兒等部,完全佔據呼倫貝爾草原。[34]

1202年(金泰和二年/宋嘉泰二年)秋,闊亦田之戰(約在哈拉哈河上游),又大敗由乃蠻杯祿汗拼湊起來的斡亦剌、泰赤烏、塔塔兒等部殘餘勢力的聯軍,札木合率部投王罕。至此,結束了與貴族聯盟之戰,鐵木真與克烈部王罕長期結盟。不久王罕背盟,加上札木合等的離間,鐵木真與王罕關係惡化。鐵木真曾欲以聯姻修補裂痕,遭到拒絕,王罕、札木合等設計謀殺鐵木真未成,又突襲之。鐵木真倉卒應戰於合蘭真沙陀(約今東烏珠穆沁旗北境),因眾寡不敵,退至合合河(今哈拉哈河)上游整軍。此時,札木合等與王罕分裂,鐵木真偵知王罕無備,秘密包圍,激戰三晝夜,王罕父子敗逃,先後被殺。鐵木真獲得從未有過的勝利。[34]

最後一個對手是乃蠻。為準備與乃蠻的決戰,鐵木真按千戶制組編軍隊,設扯兒必那顏(統領)統率;又成立護衛軍,設80宿衛,70散班(魯華),軍隊更加強大。1204年(金泰和四年/宋嘉泰四年),納忽山之戰中乃蠻軍一觸即潰,太陽汗負傷死,鐵木真進抵阿爾泰山前,盡降其餘部,完成了統一漠北諸部的大業,為大蒙古國和以後元朝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34]

鐵木真征服乃蠻部後,繼續追擊王罕之子桑昆,同時蒙古軍隊為進攻金朝,解除對側翼的牽制,向西夏伸出觸角進行試探。蒙古軍於1205年(金泰和五年/宋開禧元年)三月,從也兒的失河不黑都兒麻地區回軍,經察罕泊、鄂洛克泊南下,進至西夏居延海(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50里處,圍攻力吉里寨。該寨修築堅固,但蒙古軍在短時間內攻克,並將寨牆和基礎全部平毀。接著分兵進攻瓜州(今甘肅安西北部)、沙州(今甘肅敦煌)等地,又東攻定州(今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之乞鄰古古撒城和龍州(今內蒙古臨河)落思城。掃蕩黃河西岸、北岸,帶著許多戰利品和駱駝、牲畜後還軍鄂嫩河。[35][36]

大蒙古國建立

编辑

1206年(金泰和六年/宋开禧二年)春,鐵木真下令建九腳白旄纛,在鄂嫩河源頭召開忽里勒台,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國(蒙古語「也可·蒙古·兀魯思」)。薩滿教巫師闊闊出聲稱得到上天的啟示,命鐵木真為普天下之汗、諸王之王,諸王群臣共上尊號稱他為「成吉思汗」(《元史》譯為「成吉思皇帝」)。成吉思一詞的含義,有「海洋」、「有力」、「天賜」、「偉大」等諸多不同說法。此後,成吉思汗邁出了建立封建統治秩序的步伐。他將千百戶制度普遍推行於蒙古各部,以千戶、百戶、十戶的形式把全體蒙古人民組織起來,並封那些有功的那可兒們為千、百、十戶長,進行統管,且其職位世襲,史稱「莎余兒合勒」(即恩賜、分封之意)。這樣,千戶便成為蒙古社會最基本的行政軍事單位。不僅如此,成吉思汗還把蒙古國的臣民百姓視為自己的家產,除自己直接管領一部分人外,其餘部民均分封給自己的母親和兄弟子,他們每人得到若干千戶,稱為「忽必」。與此同時,成吉思汗還擴建了原有的怯薛(護衛軍),形成了一支由其直接掌管的萬人常備軍,其中包括千名宿衛士、千名箭筒士及八千名散班。這些官兵均由各級那顏及平民的子弟擔任,他們自備馬匹、武器和給養,而且還可以隨身帶有自己的「伴當」。因此,這些「怯薛」(護衛士)的身份往往高於在外的千戶長。除此之外,成吉思汗通過創制蒙古文字、設立「也可·扎魯忽赤」(意思是「大斷事官」)及編定《大札撒》等措施,建立起了大蒙古國的封建統治制度。至此,蒙古族的游牧宗法奴隸制開始向宗法封建制度轉化和過渡。[37][38][39][40]

成吉思汗建國以前,蒙古人還沒有文字。成吉思汗俘獲畏兀兒人塔塔統阿後,因他精通本國文字,就命他教子弟學習。其後又有不少畏兀兒人被用為蒙古貴族子弟的教師,他們對蒙古文的創制做出了貢獻。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之前,蒙古沒有成文的法規,人們遵行的只是傳統慣法。大蒙古國建立後,創制畏兀兒蒙古文,成吉思汗就用它發布命令、登記戶口、制定了具體的法律條款,稱為《大札撒》(漢譯作《成吉思汗法典》、《成吉思汗大法》)、記錄所辦案件等,成為加強統治的重要輔助手段。[41]《成吉思汗法典》頒布實施於1206年,是世界上應用範圍最廣的成文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成吉思汗法典》建立了以民主為基礎的行政權與司法權分立的共和政體和一系列制度,其中,以兩權制約為基礎的判例制度比英國的判例制度產生早近600年。[42]

1206年,成吉思汗任命其養子失吉忽圖忽為大斷事官。由大斷事官專門負責掌管民戶的分配。成吉思汗又命失吉忽圖忽審斷刑獄詞訟,負責懲治盜賊、察明詐偽、施以刑法。大斷事官實際上是大蒙古國的最高行政官,相當於漢族官制中的丞相。大斷事官之下還有若干斷事官作為僚屬。此外諸王、貴戚、功臣有分地者,也各置斷事官治其本部百姓。[41]

對外擴張

编辑

主条目:蒙古征戰

成吉思汗擴張前的歐亞地圖

征西夏

编辑

主条目:蒙古滅西夏之戰

成吉思汗在建國前的1205年(西夏天慶十二年),率軍第一次入侵西夏。這次只是小規模的掠奪。1207年(西夏應天二年)秋,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肯稱臣納貢,再次興兵,攻陷西夏北部重鎮斡羅孩城。一年後的1209年(西夏應天四年),成吉思汗第三次發兵,抵斡羅孩西關口。當時西夏皇帝為夏襄宗李安全,他令皇子李承禎為元帥,大都督府主高逸為副,率兵五萬抵擋,大敗,高逸被俘而死。蒙古軍再攻斡羅孩城,守將出降,太傅西壁訛答在城內堅持巷戰,仍不免力屈被俘。蒙古軍長驅直入,進逼中興府的外圍要隘克夷門(賀蘭山關口)。李安全急令嵬名令公率軍五萬拒戰。嵬名令公堅持了兩個月,最後中了蒙古軍的埋伏,兵敗被擒。克夷門既下,蒙古軍進抵都城中興府。成吉思汗派遣所俘的西壁訛答太傅入中興府談判,曉以利害。李安全自知難與蒙古軍為敵,遂將女兒察合公主獻給成吉思汗,表示願降蒙古,歲歲進貢,聯蒙抗金。至此,成吉思汗實現了他的戰略目標,他得以專心進攻更主要的敵國──金朝。屈辱的求和,加劇了西夏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不久,李安全被廢而死,他的堂侄李遵頊被立為帝,是為夏神宗。但在夏神宗之後,西夏仍然不能有效地抵御剽悍的蒙古騎兵,在成吉思汗四海揚威之際,終至亡國。[43]

成吉思汗的三次征西夏,掠奪了大量人口、財物以及牛羊、駱駝等,同時也鍛煉了軍隊,更重要的是戰略上取得了偉大勝利,他雖然沒有徹底征服西夏,但卻使西夏內部產生了動蕩不安,矛盾加深,因而造成政權一再更迭,國力大衰,沒有能力與蒙古人抗衡,進而動搖了夏金聯盟,解除了西夏對大蒙古國的威脅。從此以後,成吉思汗集中全部精力和全部力量,來對付他的主要敵人金王朝了。但從1216年(西夏光定六年)起,由於成吉思汗在進攻金朝和西征西遼的過程中,不斷向西夏征兵、收貢,使西夏統治者感到負擔十分沉重,於是對蒙古漸漸疏遠。這樣,又引起蒙古的不滿,侵西夏的戰爭又爆發了。[44]

1217年(金贞祐五年/興定元年),成吉思汗封大將木華黎為太師國王,率軍侵金。木華黎南下進攻金朝的同時,又一次派軍隊攻打西夏。當年十二月,蒙古軍踏冰渡過黃河,長驅直入,很快包圍了中興府,夏神宗李遵頊心驚肉跳,帶著幾個手下人和嬪妃逃到西平府(即靈州),讓太子李德任守城。面對強敵,西夏軍無力抵抗,李德任不得不向蒙古軍隊請降,蒙古軍隊勝利,木華黎率軍隊返回金朝戰場。1221年(金興定五年/西夏光定十一年)十月,木華黎由東勝渡河,準備經過西夏,進攻金朝的陝西地方。李遵頊惶恐不已,急忙派大臣塔海去迎接木華黎,又派塔哥甘普領兵五萬,追隨木華黎進攻金朝。心力交瘁的李遵頊無力支撐危局,於1223年(西夏光定十三年/乾定元年)把王位讓給次子李德旺,自稱太上皇隱退。李德旺即位後深感蒙古勢力的可怕,想乘成吉思汗西征之機,聯合漠北諸部落,組成抗擊蒙古的聯盟。當時成吉思汗正率軍西征花剌子模國,得悉西夏「陰結外援,蓄異圖」的密報後,雖知情況緊急,無奈戰事正緊,無法脫身,故令木華黎之子(木華黎已去世)孛魯,迅速從金朝回兵進攻西夏。1224年(西夏乾定二年)九月,蒙古軍襲擊西夏,大破銀州(今陝西榆林南),夏兵10萬人戰死,守將塔海被俘後遭到殺害,蒙古軍擄掠牲口、牛羊達數十萬之多。西夏國王李德旺不得不再次向蒙古表示臣服,蒙古軍退走。西夏在蒙古軍隊的一再打擊下,離最後的覆亡已為期不遠了。[44]

征金

编辑

主条目:蒙金戰爭

1211年(金大安三年)秋,金朝邊境烏沙堡(在今內蒙古鑲黃旗境內)遭到成吉思汗的大將哲別的進攻。金兵統帥獨吉思忠領兵抵御,戰敗退兵,蒙古軍乘勝而進。從此拉開了成吉思汗攻金的序幕。金是蒙古諸部的宗主國,成吉思汗曾助金擊滅塔塔兒,以獲得金帝所授「札兀惕·忽里」(部長)之職為榮耀,在他即大汗位之後,仍每年親自赴金邊境入貢。金又是蒙古的世仇,俺巴孩汗、斡勤巴儿合黑、合答安把阿禿兒等都慘死於金人之手,成吉思汗常「念其欺凌」,誓為復仇。1208年(金泰和八年),金章宗死,衛紹王完顏永濟即位,即位之後,他向蒙古遣使下詔書,要求成吉思汗跪拜接受。成吉思汗問:「誰是新皇帝?」金使答:「衛王。」成吉思汗南面而唾,說:「我以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這等庸懦之輩也配嗎?豈能向他跪拜!」言罷策馬北。完顏永濟從金使那裡聽到這個消息,便陰謀趁成吉思汗下次入貢殺之。成吉思汗得到密報,遂與金朝絕交,嚴兵設備,並於1211年(金大安三年)先發制人,親率大軍南下,於是有了烏沙堡擊敗金將獨吉思忠之役。金兵潰敗,獨吉思忠以失於防御被解職,由完顏承裕主持軍事。完顏承裕不敢正面抗擊蒙古軍,一路撤退,退至宣平(今河北張家口市西南),以大軍三十萬守野狐嶺(今河北萬全縣膳房堡北)。成吉思汗命木華黎為蒙古軍先鋒,他策馬橫戈,大呼陷陣,成吉思汗繼以諸軍並進。金兵大敗,死者枕藉,整個原野都充滿了血腥氣味。成吉思汗追擊潰敗的金兵至會河堡(今河北懷安縣東),再殲金兵無數,完顏承裕隻身逃入宣德(今河北宣化縣)。野狐嶺之戰,「金人精銳盡沒」,蒙古人終於取得了進攻金朝的第一場大勝仗,他們以此為榮,很久以後還常常提起這件事。[43]

1212年(金崇慶元年),成吉思汗再次大舉南侵,攻佔昌州、桓州、撫州,再攻金西京。因金將固守,蒙古軍退回。又攻金東京遼陽府,擄掠而去。1213年(金崇慶二年/貞祐元年)秋,成吉思汗自陰山進軍,經宣德州至懷來,大敗金完顏綱軍。乘勝進居庸關,威脅中都。蒙古軍兵分三路攻掠黃河以北的山東、河東、河北路州縣,直抵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掖縣)海濱。1214年(金贞祐二年)春,擄掠大批財物後又返回居庸關一帶,圍攻中都。金宣宗南遷金軍敗退,朝中混亂。駐守中都城北的右副元帥紇石烈執中在1213年(金至寧元年)八月殺衛紹王完顏永濟,迎立金世宗孫完顏珣繼帝位(金宣宗)。1213年(金贞祐元年)九月,金宣宗完顏珣遣使向蒙古軍求和。1214年(金贞祐二年)三月,中都被圍,金宣宗獻納人口財物,並將衛紹王女岐國公主獻給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許和退軍。1214年(金贞祐二年)五月,金宣宗深恐蒙軍再侵,率皇室百官,運載珠寶財物,遷都到南京(開封)。成吉思汗得知金朝遷都南逃,再次統兵南下。1215年(金贞祐三年)春,蒙古軍陸續收降中都附近州縣金朝將官,擊敗前來救援中都的金軍。1215年5月31日(金贞祐三年五月初二日),完顏承暉眼看中都解圍無望,服毒自殺,抹撚盡忠棄城出逃。蒙古軍遂入中都。成吉思汗當時在桓州涼涇避暑,聞報後命石抹明安鎮守中都,遣失吉忽圖忽等登錄中都帑藏,悉載以去。是年,中都與遼東、河北、山東860餘城,皆為蒙古軍攻佔。[45][46][47]

中原山東、河北地區接連爆發武裝起義,而一些地主豪強也趁機擁兵自保,出現了武裝割據的局面。1217年(金贞祐五年),成吉思汗封其大將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命他專統大軍攻金。其間,木華黎很注重利用漢族地主武裝的作用,而且除殺掠之外,開始注意佔據城邑、安集百姓而行經久之計。而金朝面臨蒙古軍強大的攻勢,又興兵南下侵宋,以求得補償。但在數年的戰爭中,金在宋、蒙古與西夏的聯合進攻下,國勢日衰,陷孤立之中。而木華黎大量招降反金的漢族武裝力量,幾年中,攻取了金之遼東、遼西、山東、河北、陝西等大片土地。木華黎死後,金哀宗停止南侵宋朝,集中兵力抵抗蒙古,曾收復了絳州、平陽、太原府。但為時已晚,成吉思汗完成西征,已回師中原。1227年(金正大四年),蒙古滅西夏後,拒金求和,進軍鳳翔府及京兆府,關中震動。成吉思汗死後,金軍雖小有勝績,但仍無力挽回敗局。[48]

納金人才

编辑

佔領金中都在戰略上的意義自不待言,除此之外,蒙古帝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收獲,那就是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的投順。在對金戰爭中,成吉思汗很注意延攬金統治下原遼朝的遺民,著力將其收為己用。耶律楚材家族原為遼朝貴族東丹王後裔,且又長期在金朝擔任高官,地位與聲望皆十分顯赫。蒙古兵圍中都之時,耶律楚材適在中都,因而受到成吉思汗的注意。耶律楚材於「戊寅之春,三月既望」即1218年(金興定二年)受成吉思汗召,於是他「始發永安(今北京),過居庸,歷武川(今河北宣德),出雲中(今山西大同西)之右,抵天山(今大青山)之北,涉大磧,逾沙漠。未決十旬,已達行在。」此番北行,既翻山越嶺又橫渡荒漠,歷時三月餘始抵達目的地,可謂艱苦,但耶律楚材可能當時並不知道這相對於他不久之後的遠行來說,不過是小小的短足而已。在綠連河畔(即今克魯倫河),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召見並受到賞識,成吉思汗命其「處之左右,以備咨訪」。這之後不久,耶律楚材就趕上了蒙古帝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西征。[49]

金廷南遷之後,已無力恢復對黃河以北地區的有效統治,而蒙古軍隊對所佔州縣又多在殺掠後放棄,因此地方上的地主豪強紛紛起而割據自保,一時間「河北群雄如牛毛」。1217年(金興定元年),成吉思汗封拜其「四傑」之一木華黎為太師、國王、都行省,全權負責對金戰事。此後不久成吉思汗統蒙古軍主力西征花剌子模,留給木華黎的蒙古軍只有大約13000人,另有汪古騎兵萬人。木華黎逐漸改變了過去肆行殺戮、得地不守的做法,大力招降並利用漢、契丹、女真等族地主武裝與金朝作戰,而金朝也以高爵招徕華北土豪,分別依附蒙、金兩方的地方勢力彼此展開了拉锯式的爭奪。此後十餘年間戰鬥雖有反覆,不過總的趨勢是附蒙一方漸居上風,越來越多的地方軍閥倒向蒙古。在山東,儘管南宋也加入了對當地勢力的爭取,但該地最終仍然落入蒙古的控制。蒙古對率部或納土歸降的軍閥、官僚,通常沿用金朝官稱,授予元帥、行省之類統軍管民之職,許其世襲,並可自關僚屬,稱為「世侯」。當時力量較強的世侯,河北地區主要有永清史天澤、易州(今河北易縣)張柔,山東地區則有東平嚴實、濟南張榮、益都李全等。[50]

降西北諸部與滅西遼

编辑

主条目:蒙古攻西辽之战

1208年(金泰和八年/宋嘉定元年),成吉思汗派兵前往征討西逃的蔑兒乞部脫黑脫阿、乃蠻部屈出律以及「林木中百姓」,前鋒路遇斡亦剌惕部首領忽都合別乞,不戰而降之,忽都合別乞就充嚮導,涉過冰封的額爾齊斯河,大破蔑兒乞部,脫黑脫阿中矢死,屈出律亡走西遼。忽都合別乞為蒙古軍引路,有斡亦刺惕種的忽都合別乞,比萬乾亦惕種「先來歸附」,忽都合別乞引領蒙古軍,「入至黑失惕地面」,斡亦剌(斡亦刺惕諸部)、不里牙惕(即布里亞特,據蒙文史籍載,布里亞特人自稱「斡亦剌惕·布里亞特」)分布於貝加爾湖東西,併入蒙古部前,就知道使用馬。巴兒渾(即巴爾忽諸部)、兀兒速惕(該部居住在謙河以北烏斯河流域,命名為鄂倫春)、合不合納思(該部居住在謙河之源)、康合納思(該部屬吉利吉思人中的一部落,居住在貝加爾湖西側的安加拉河)諸種部都投降了。[51]

1217年(金興定元年/宋嘉定十年),成吉思汗把南下滅金的任務交給木華黎,親自率兵直指西方。當時蒙古蔑兒乞部落首領脫黑脫阿的兒子忽都和乃蠻部落太陽汗的兒子屈出律敗逃楚河流域,仍在西方活動。忽都結集蔑兒乞殘部,圖謀東山再起。1217年秋,成吉思汗命令速不台率軍征伐忽都,速不台翻越崇山峻岭,到達楚河,與蔑兒乞殘部作戰,殺死忽都,消滅了蔑兒乞的殘餘勢力。屈出律與花剌子模國王勾結,篡奪了西遼政權,推翻了契丹人統治,在新疆喀什噶爾、和田至錫爾河右岸地區建立了勢力範圍。[52]

在大規模的西征之前,蒙古就已經開始向西拓展勢力。攻滅乃蠻、蔑兒乞後,首先收服了畏兀兒。畏兀兒在宋朝時稱高昌回鶻,其地以哈剌火州(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和別失八里(亦稱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為中心,首領稱亦都護(源於突厥語,意為「幸福之主」),臣屬於西遼。西遼在畏兀兒設少監之官進行監治,其人仗勢欺凌, 引起畏兀兒人不滿。1209年(金大安元年/宋嘉定二年),畏兀兒亦都護巴而朮·阿而忒·的斤殺西遼少監,遣使降於蒙古。1211年(金大安三年/宋嘉定四年),他又親赴蒙古朝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對其十分優待,以女許嫁,視為第五子,「使與諸皇子約為兄弟,寵異冠於諸國」。此後畏兀兒成為蒙古藩屬,須履行入質、納貢、從征等義務,同時亦都護的傳統稱號依然保存,並對畏兀兒領地和百姓享有世襲統治權。中亞地區還有另外一個依附於西遼的民族哈剌魯,居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楚河一帶,是唐時西突厥支裔葛邏祿之後,首領稱阿兒思蘭汗。至此他們也殺掉西遼監護官,向蒙古歸降。這一時期,西遼在西方敗於勢力日漸上升的伊斯蘭教國家花剌子模,東部的畏兀兒、哈剌魯又相繼叛附蒙古,國勢衰頹。被蒙古擊敗的乃蠻王子屈出律逃到西遼,篡奪了帝位。1218年(金興定二年/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遣哲別率軍征討屈出律,將他捕獲殺死,西遼疆土盡歸蒙古。此前,居於貝加爾湖以西的森林部落禿馬惕部起兵反抗蒙古統治,殺死了成吉思汗的得力大將、「四傑」之一博爾忽,吉利吉思等部也起而響應。成吉思汗派長子朮赤領軍鎮壓,將起事平定。[53]

第一次西征

编辑

主条目:蒙古征服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是阿姆河下游的古國,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斯坦庫尼亞烏爾根奇),十一世紀中葉降服塞爾柱帝國,塞爾柱算端任命突厥族侍臣阿努什的斤為監督。十一世紀末,花剌子模沙(Shah,波斯語「國王」之意)被殺,阿奴思子庫都不丁被任命為花剌子模長官,襲用花剌子模沙的稱號,子孫世襲。1141年(回歷535年),西遼擊敗塞爾柱算端,花剌子模沙又向西遼稱臣納貢。其後利用塞爾柱帝國衰落之機,據有呼羅珊西部;十二世紀末,滅塞爾柱算端,勢力擴展至波斯西部。1200年(回歷596年),花剌子模沙摩訶末繼位,又征服了呼羅珊東部的古爾王朝。1209年(回歷605年/成吉思汗4年),花剌子模殺西遼索貢使臣,併吞了撒麻耳干地區的西遼屬國西喀喇汗國;次年,在塔拉斯河畔打敗西遼軍。至此,摩訶末成為穆斯林世界最強大的統治者。他自稱算端,用武力迫哈里發正式加封,未成;發兵攻西遼,取其西境錫爾河上游沿岸諸城,並策劃進一步向東擴張。1215年(回歷611年/成吉思汗10年),他派遣一使團到東方探聽蒙古與金朝的戰爭情況。成吉思汗接見了使者,表示願與花剌子模友好通商,並遣使回訪,同時組織了一支四百多人的商隊前往花剌子模貿易。1218年(回曆614年/成吉思汗13年),商隊抵達花剌子模邊城訛答剌(今哈薩克斯坦錫爾河中游東之齊穆耳),該城長官哈只兒只蘭禿貪圖商隊財物,竟誣為間諜,將他們盡加殺害,奪其貨物。一名倖免於難的駱駝夫逃回蒙古報告,成吉思汗憤怒至極,遣三使者問罪,又被摩訶末殺一人,二人剃鬚後驅逐出境。於是,兩國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了。[54]

1219年(成吉思汗14年)夏,成吉思汗統領二十萬大軍越過阿勒台山,在也兒的石河駐夏後,即進入花剌子模國境,分兵四路:命察合台、窩闊台圍攻訛答剌,朮赤率一軍沿錫爾河而下攻取氈的、養吉干等城,阿剌黑那顏率一軍攻取錫爾河上游忽氈等城及費爾干納地區,自與拖雷統領中軍徑趨河中。摩訶末聞蒙古軍已過錫爾河,慌忙從新都撒麻耳干退到阿姆河南岸。1220年(成吉思汗15年)二月,成吉思汗攻陷不花剌;同年三月,進圍撒麻耳干,攻五日,拔之。遣速不台、哲別等統兵三萬追擊摩訶末。摩訶末在蒙古軍緊緊追逼下輾轉西逃,最後遁入寬田吉思海(裏海)南岸附近一個島上,大約在1221年1月11日(成吉思汗15年12月16日)病死,傳位於其子札蘭丁。[54][55]

1220年(成吉思汗15年)秋後,成吉思汗命拖雷率領一支精銳部隊渡過阿姆河,攻取呼羅珊地區諸城,到1221年(成吉思汗16年)夏,馬魯、你沙不兒、也里等城被相繼攻陷。朮赤、察合台、窩闊台三兄弟被派去攻打玉龍傑赤,經過幾個月的激烈戰鬥,始攻克玉龍傑赤。成吉思汗自統大中軍攻取武耳迷等阿姆河沿岸諸城後,於1221年初渡阿姆河,取巴里黑,進圍塔里寒寨,連攻七個月,拖雷率軍來會,才攻克。此時,花剌子模沙札蘭丁在哥疾寧重新集結了約十萬軍隊,進屯八魯灣川,打敗了失吉忽圖忽率領的三萬蒙古軍,聲勢復振,已被蒙古佔領的一些呼羅珊城市紛紛起義響應,殺死蒙古戍將。成吉思汗會合諸路軍隊,越過大雪山(興都庫什山),進攻札蘭丁,而札蘭丁卻因部下諸將爭權奪利紛紛離散,勢力轉衰,不敢抗擊蒙古軍,退卻到申河(印度河)。1221年(成吉思汗16年)十一月,成吉思汗在申河北岸一舉擊潰札蘭丁軍,札蘭丁逃入印度。1222年(成吉思汗17年)春、夏,蒙古軍繼續攻略申河一帶地區,鎮壓呼羅珊諸城叛亂。秋末,成吉思汗回師撒麻耳干,在西域諸城設置了達魯花赤(鎮守官);冬,啟程東還,1225年(成吉思汗20年)春回到蒙古。[54]

速不台、哲別率領蒙古軍完成了追擊摩訶末的任務後,繼續抄略波斯中西部諸城。1222年(成吉思汗17年)春,攻入谷兒只(喬治亞)、失兒灣等地,由打耳班(今喬治亞巴庫西北捷爾本特)越過太和嶺(高加索山),進入阿速(又稱阿蘭,高加索北麓的伊朗語族部落)、欽察(突厥語部落,分布在裏海至黑海之北,東羅馬人稱之為庫蠻,俄羅斯人稱之為波羅維赤)之境,先後將阿速、欽察諸部各個擊破,遂駐冬於欽察之地。欽察首領玉里吉向斡羅思(俄羅斯)伽里赤王密赤思老求援,伽里赤王約集斡羅思諸王公到乞瓦(基輔)會商,決定與欽察人聯合起來抗擊蒙古,遂殺死速不台、哲別派來的議和使者。1223年(成吉思汗18年)五月,蒙古軍與斡羅思、欽察聯軍會戰於阿里吉河(今烏克蘭馬里烏波爾市北)之東,斡羅思諸王公互不團結,不能協同作戰,終被蒙古軍一一擊潰。速不台、哲別統兵抄掠斡羅思南部諸地後,東還,經亦的勒河(伏爾加河),又攻掠不里阿耳國,然後由裏海、鹹海之北返回蒙古。[54]

征服華北

编辑

滅西夏

编辑

1225年(西夏乾定三年),成吉思汗結束西征東返後,決定先攻滅西夏,隨後集中力量從黃河上游渡河而南,東向攻伐金朝。1226年(西夏乾定四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曾拒絕出兵助戰和不履行交納質子為理由,親率10萬大軍從東、西兩路向西夏發動了強大的鉗形攻勢。西路蒙古軍由大將阿答赤統帥,一路勢如破竹,連取沙州、肅州、甘州、西涼府等西夏重鎮;另一路大軍由成吉思汗親自統帥,自漠北南下,攻破黑水、無剌海等城,並於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附近黃河岸邊重創西夏軍主力,西夏天險喪失,夏献宗李德旺驚悸而卒,夏人立南平王李睍為主。[56]

1226年(西夏寶義元年)秋,蒙古軍取西涼府(今武威)及搠羅、河羅等縣。逐踰沙陀(沙漠)東進,至黃河九渡,取應理(今中衛市)等縣。1226年11月29日(西夏寶義元年十一月初九),蒙古軍開始圍攻靈州。西夏末主李睍以嵬名令公爲前鋒,發自中興府,帥五十營救靈州。1226年12月5日(西夏寶義元年十一月十五日),成吉思汗揮兵踐水渡河迎擊。蒙古軍箭無虛發,大破西夏援軍。夏主遁回中興府。成吉思汗曰:「李晛經此敗,不能復振矣。」是役,戰況激烈,蒙古軍死者十之一,西夏兵死者十之三。1226年12月16日(西夏寶義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成吉思汗駐蹕鹽州川(在今鹽池縣境)。[57][58]

1227年(西夏寶義二年)正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軍隊圍攻中興府,自己率師渡黃河而南,進入金朝境內,相繼攻破金朝控制的積石州、臨洮府、洮州、河州及西夏的西寧州,西夏和金朝的勢力由此退出河湟地區。1227年(西夏寶義二年)六月,成吉思汗駐軍甘肅清水(今甘肅清水縣)。1227年8月25日(西夏寶義二年七月十二日),病逝於軍中,遺言:「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途於宋,金,宋之世仇也,必許我,則由唐、鄧直搗大梁。金雖撤潼關之兵以自救,然千里赴援,士馬俱疲,吾破之必矣。」成吉思汗享年六十六歲,在位二十二年。葬起輦谷。是月,西夏末主李睍因糧盡援絕,瘟疫流行,被迫獻城出降,被蒙古軍所殺,存續近兩個世紀的西夏王國宣告滅亡。元朝建立後追謚成吉思汗為聖武皇帝,後又加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56][59][60]

聯宋滅金

编辑

成吉思汗去世後,暫由幼子拖雷監國。1229年9月13日(金正大六年/宋绍定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繼承汗位,後被元朝追尊為元太宗。此後蒙古便集中力量攻打金朝,到成吉思汗去世時,蒙古軍進入甘肅東部地區。此時已在對金朝作戰中取得壓倒性優勢,金朝只能固守黄河防線,苟延殘喘。據載成吉思汗臨終曾擬定借道於南宋、迂迴從後方給金朝致命一擊的戰略計畫。1231年(金正大八年/宋绍定四年),大蒙古國第二代皇帝窩闊台在官山(今內蒙古卓資北)大會諸王,議定分兵三路伐金。窩闊台自統中路軍由山西正面發起攻擊,鐵木哥斡赤斤統左翼軍由山東進兵,拖雷則統右翼軍從寶雞南下,繞道宋境,包抄金朝後方。這一年冬天,窩闊台攻破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渡過黃河。拖雷從大散關入漢中,沿漢水東下,經過長距離的艱苦行軍,自鄧州(今河南鄧縣)繞出金朝背後。[56][61][62]

1232年(金開興元年/宋绍定五年)春,拖雷趁天降大雪之機,大破金軍主力於釣州(今河南禹縣)南邊的三峰山,北上與窩闊台會師,金朝滅亡的大局已定。大將速不台包圍金南京,金哀宗完顏守緒棄城出逃。1233年3月5日(金開興元年正月二十三日),金京城西面元帥崔立殺留守完顏奴申等,獻南京降蒙古。金哀宗由歸德(今河南商丘)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與南宋達成協議,合兵將金哀宗圍困在蔡州城內。1234年2月9日(金天兴三年正月初十),金哀宗慌忙傳位於元帥完顏承麟,不久,城陷,金哀宗自縊身亡,完顏承麟亦被亂兵誅殺。至此,金朝滅亡,但是在秦、功一帶的金朝勢力依然存在。為此,窩闊台命次子闊端從攻宋前線領兵而西,規復河隴地區。1235年(窩闊台汗7年),當闊端率兵進抵鞏昌城下時,金朝鎮遠軍節都使、鞏昌便宜總帥汪世顯率眾歸附,得到闊端的嘉獎。在汪世顯的帶動下,秦、鞏一帶二十餘州,先後歸附蒙古。至此,金朝在西北的殘餘勢力,幾乎為蒙古軍所消滅。[56][61][63][64][65]

金朝滅亡後,按照蒙、宋協約,蔡州以南歸宋;蔡州以北歸蒙古。於是,蒙古大軍北還,留速不台鎮守河南。可是南宋淮東制置使趙葵卻建議乘蒙古撤軍之機,出兵收復中原。這一建議得到宋理宗趙昀的允准,命趙葵率軍6萬取汴京,徐敏子西攻洛陽。速不台率軍擊退了宋軍的進攻,使南宋收復三京(汴梁、歸德、洛陽)的舉動遭到失敗。這次交戰,成為蒙古決心討伐南宋的導火線。[63]

成吉思汗之後的擴張

编辑

大德四年(1300年)以後元朝及其汗國的大致版圖。其中西亞深灰色部分為後來突厥化蒙古人勢力建立的帖木兒帝國

窩闊台攻宋之戰

编辑

主条目:窩闊台攻宋之戰

南宋發動端平入洛之役後,蒙古指責南宋「開釁致兵」,破壞盟約,並積極進行大舉南下攻宋的軍事準備。1235年(宋端平二年)春,窩闊台決策攻宋,蒙古軍三路南下,攻勢十分猛烈。西路軍橫掃東至三峽、西至大渡河之間的大片蜀地,曾一度佔領成都,迫使宋軍退守夔門;中路軍攻佔襄陽要地,兵圍江陵;東路軍在兩淮也前出至舒、廬,「謀搗江面」,引起江南震動。但是,由於各地宋軍的積極抗擊,蒙古軍未能進一步深入。[66]

此次攻宋之戰,蒙古軍之所以未能達到滅宋的預期目的,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戰略指導有誤。同時開闢三大戰區,戰線過長,主攻方向不明,兵力分散,而無法實施各路軍協同作戰。二是蒙古軍深入江淮和巴蜀的河網高山地區,騎兵快速機動的特點難以發揮,而暴露了蒙古軍缺乏水軍的劣勢。如入蜀蒙古軍僅郝和尚拔都選驍勇9人乘輕舟往來於江上,卻無力順流而下,東攻兩湖。中路軍進至枝江,遂「自枝江、宜都競上,伐竹木,毀室廬,斧斤之聲日聞,直欲為渡江計」。然而,臨時造船,難以競渡。不建立一支強有力的水軍,蒙古難以實施滅宋計劃。[66]

儘管如此,蒙古軍仍取得不小戰績。開闢了全面對宋作戰的戰場,摧毀了長江中上游地區的許多城防設施,達到了不佔有境土而破壞其生機的目的,為以後攻宋創造了條件。1241年12月11日(宋淳祐元年十一月初八)遲明,窩闊台病死,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紛爭激烈,幾易其主,因此無暇全力部署攻宋,僅有零散的局部戰爭。直至蒙古內部穩定後,再次發動了對宋的攻勢。[66][67]

第二次西征

编辑

主条目:长子西征

1235年(窩闊台汗7年),窩闊台召集諸王大會,決定征討欽察、斡羅思等國,命各支宗室均以長子統率出征軍,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也派長子率軍從征。諸王以朮赤子拔都為首,以老將速不台為主帥。1236年(窩闊台汗8年)秋,蒙古軍滅不里阿耳。1237年(窩闊台汗9年)春,滅欽察;同年秋,進兵斡羅思,攻取也烈贊(梁贊)城。1238年(窩闊台汗10年),分兵四出,連破莫斯科、羅斯托夫等十餘城,最終合兵攻陷弗拉基米爾大公國首府。1239年(窩闊台汗11年),滅高加索山北麓之阿速國,攻入斡羅思南境;遣使至乞瓦(基輔)諭降,被殺。1240年(窩闊台汗12年),拔都親統大軍圍困乞瓦,四周架炮猛攻。其王米海依畏敵,先已逃入孛烈兒(波蘭),名將德米特爾領導乞瓦軍民進行了英勇抵抗,城破,德米特爾受傷被捕,拔都嘉其忠勇,赦之不殺,但乞瓦軍民則遭到殘酷屠掠。蒙古軍攻陷乞瓦後,繼續西進,攻佔伽里赤,其王逃入馬札兒(匈牙利)。[68]

1241年(窩闊台汗13年)春,拔都分兵兩路,一路由諸王拜答兒、大將兀良哈台率領,攻孛烈兒;一路由拔都、速不台率領攻入馬札兒。拜答兒一軍破散多米兒城,抵克剌可夫,孛烈兒王棄城遁,蒙古軍焚毀其城,遂入西里西亞境。西里西亞侯集孛烈兒諸軍,與來援之捏迷思(日耳曼)軍聯合抗敵,激戰於里格尼茨,被蒙古軍擊潰。里格尼茨之戰使歐洲諸國十分震驚,感受到蒙古入侵的嚴重威脅。但由於教皇和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尖銳矛盾,未採取一致的對策。蒙古軍獲勝後,又攻入莫剌維亞,南下與拔都軍會合。拔都軍在撒岳河(當即《元史》所載郭寧河)畔擊潰馬札兒軍,進拔佩斯城(當即《元史》所載馬茶城),分兵四出抄掠。有一支進至維也納附近的諾依施達。冬,拔都大軍渡過禿納河(多瑙河),攻陷格蘭城。1242年(乃马真后元年)初,遣諸王合丹率一軍追擊馬札兒王貝拉四世。不久,窩闊台死訊傳來,拔都率軍東還,1243年(乃马真后2年)初,到達伏爾加河下游的營地。從此拔都就在這裡立國,建薩萊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為國都。統有東起也兒的石河,西至斡羅思的遼闊地域,史稱欽察汗國(因以原欽察部地為中心而得名)。[68]

征服吐蕃

编辑

参见:蒙古征服吐蕃和涼州會盟

隨著吐蕃在九世紀滅亡,百餘年間青藏高原處於分裂混亂局面,佛教亦一度衰敗,其後再度風行。它分裂成許多宗派,與地方的封建貴族勢力結合。主要有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寧瑪派等。由於薩迦派的款氏家族與西夏王室夙有姻親關系,據說成吉思汗在第一次出征西夏,取得了青海柴達木地區之後,即致書薩迦寺的大喇嘛,表明了對喇嘛教的尊重和遣軍入藏的意向。但是由於夏、金未滅,成吉思汗未遑遠略,以後又因迭次西征,征服西藏的問題一直未提上日程。然一些鄰近陝蜀的吐蕃首領,已陸續有一部份臣服。[69]

1239年(窩闊台汗11年),窩闊台的兒子、受封領有青藏地區、駐戍涼州的闊端派將軍多達那波率軍入藏,直至拉薩北部的熱振寺、傑堆寺等地,隨即北撤,向闊端報告烏思藏各派的情況,說:「現在衛藏地方的噶當教派的寺廟最多;達壟教派(即達壟噶舉)的僧人戒律清整;止貢教派(即止貢噶舉)的京俄大師具大法力;薩迦派的班智達學富五明。」建議任命宗教首領來管理其地。1244年(乃馬真后3年),薩班(即薩迦班智達,Sa-skya-pandita的簡稱,panditax·為通明「五明」的人)奉召攜其二侄八思巴、恰那前赴涼州;1247年(貴由汗2年),與闊端商妥了烏思藏歸順蒙古的條件,並發回了有名的、致烏思藏納里的僧俗首領的信。從此西藏正式歸屬蒙古帝國。[69]

貴由與兩皇后稱制

编辑

1241年(窩闊台汗13年),窩闊台死後忽里勒台會議仍未馬上召開,由窩闊台的皇后乃馬真氏脫列哥那臨朝稱制。脫列哥那狡黠多權術,以濫行賞賜換取宗王大臣擁護,攝政達五年之久。成吉思汗幼弟鐵木哥斡赤斤企圖乘虛而入奪取汗位,但未能成功。1246年(宋淳祐六年),舉行忽里勒台選汗大會,雖然窩闊台生前曾指定其孫失烈門(窩闊台第三子闊出之子)為繼承人,但脫列哥那卻希望選立自己所生長子貴由。經她的活動,貴由遂被推舉為大汗。[70]

貴由即位以後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整頓朝政,鞏固和加強自己的最高統治地位。脫列哥那稱制期間,貶抑窩闊台時期的舊臣耶律楚材、鎮海和牙老瓦赤等人,使耶律楚材「憤恨而死」,鎮海、牙老瓦赤等人則逃亡,投靠了闊端和拔都。朝政由脫列哥那寵信的法提瑪和奧都剌合蠻把持。汗位虛懸,加上「庶政多親」,宗王貴族們便濫發牌符,遣使馳驛各地,隨意征財索物,汗廷和各地的正常統治秩序都受到嚴重影響。脫列哥那把貴由推上汗位,但仍然掌握著汗廷大權。貴由即位以後,處死了法提瑪,重新起用鎮海、牙老瓦赤等人,並當眾查收了宗王貴族們擅自發放的令旨牌符。貴由不顧脫列哥那的極力庇護,強行擒殺法提瑪,說明他從母親手中奪回了最高權力。母子反目,使脫列哥那不久就死去了。對公然想用武力奪取汗位的鐵木哥斡赤斤,貴由借宗王法庭之手將他處死。[71]

貴由與朮赤之子拔都一向不和,在貴由西征時曾互相辱罵,一直爭執到窩闊台處。等到貴由正式即位,即派親信野里知吉帶出鎮波斯,圖謀對付駐守欽察草原的拔都。1248年(貴由汗3年)三月,貴由親率軍隊西行,拔都亦嚴兵為備,但貴由在路上突然死去,醞釀中的內戰終未爆發。皇后海迷失稱制。1251年7月1日(宋淳祐十一年六月十一日),蒙古貴族立拖雷長子蒙哥為大汗,後被元朝追尊為元憲宗。自此,蒙古帝位復歸於拖雷一系。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總掌富庶的漠南之地,又遷徙窩闊台汗子孫及諸王於邊地,將海迷失皇后賜死,從而鞏固了汗位。[70][72][73][74]

蒙哥攻宋之戰

编辑

主条目:蒙哥攻宋之戰

對於南方,與南宋間戰事也自蒙哥汗時代而加劇。金朝的討滅,名義上軍事同盟協力者南宋,實質無大助力,因而僅分得陳州(今河南省淮陽)與蔡州東南之地。南宋卻趁蒙古大軍北撤的河南空虛時刻,作軍事上投機,襲入汴京又圖進取洛陽,聞蒙古軍重返才急遽退歸,窩闊台時遣使責宋違約,戰釁開啟。但交戰只在南宋域內四川以至江淮間進退,大體呈現膠着,以後數年,戰爭性質且轉變蒙古軍的劫掠式蹂躪,攻略城市得手,殺俘居民與掠奪戰利品便退卻。[75]

蒙哥汗即位六年,授權其弟忽必烈統轄漠南漢地軍、民、政三權,前代以來停滯的南宋領土侵略開始惡化,另一弟旭烈兀出征哈里發政權上一年的1252年(蒙哥汗2年),南宋經略的準備工作先已着手,忽必烈受命截切南宋四川西部之地南下,平定唐朝南詔國後身的雲南大理國,以及招降吐蕃成功。1257年(蒙哥汗7年),忽必烈奉召返蒙古本土,副統帥兀良哈台(速不台之子)續又進出中南半島,翌年征服交趾地方南宋屬國,替代李氏大越未久的陳氏安南國,從南宋北、西、南三方面大包圍作戰部署完成。[75]

惟其如此,1258年(蒙哥汗8年),開始對南宋的征服作戰,蒙哥汗末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軍分三道,合四萬人號稱十萬。左翼軍忽必烈自河南南下,以長江中流域的鄂州(武昌)為攻略目標;右翼軍兀良哈台由交趾北上,向湖廣方面會合;蒙哥汗親自率的中軍,以甘肅省六盤山(成吉思汗崩駕所在)為前進基地,指向四川合州(重慶市以北四川省合川縣),準備奪取長江流域之地而沿江東進。不幸,1259年(蒙哥汗9年)夏秋之間,蒙古軍抵達四川時軍中痢疫大流行,蒙哥汗也被傳染不治,崩於合州前線釣魚山營中,年五十二歲,在位九年。南伐諸軍,乃全面北撤,也因猝然發生的蒙哥汗崩駕大變故,汗位爭奪再昇高層次,爆發同係拖雷位下的親兄弟鬩牆。[75]

降服高麗

编辑

主条目:蒙古入侵高麗

蒙古南下征服中國,為避免背後受敵,降服高麗成為必要戰略。從1231年(窩闊台汗3年)至1259年(蒙哥汗9年),約三十年間蒙古六次出兵高麗。時高麗由武人崔氏主政,1232年(窩闊台汗4年)將國都由開京遷至江華島作長期抗戰。1257年(蒙哥汗7年),以崔氏政權沒落為轉機,高麗放棄抗戰方針,高麗高宗以還舊都和遣太子入朝為條件請和。1259年(蒙哥汗9年)四月,太子王倎入朝,但高麗高宗尚未還都開京,同年六月即病死,而蒙哥汗則於該年七月圍攻四川合川城時病歿。1259年(蒙哥汗9年)閏十一月,忽必烈由襄陽班師北上,王倎奉幣迎謁於道。忽必烈驚喜曰:「高麗萬里之國,自唐太宗親征而不能服,今其世子自來歸我,此天意也。」忽必烈乃命達魯花赤束里大等,護送王倎歸國。[76]

王倎於中統元年(1260年)四月即位,是為高麗元宗。時,江淮宣撫使趙良弼上言曰:「高麗雖名小國,依阻山海,國家用兵二十餘年尚未臣附。前歲太子倎來朝,適鑾輿西征,留滯者二年矣。供張踈薄,無以懷輯其心,一旦得歸將不復來。宜厚其館穀,待以藩王之禮。今聞其父已死,誠能立倎為王,遣送還國,必感恩戴德,願修臣職。是不勞一卒,而得一國也。」即建議「宜厚其館穀,待以藩王之禮」、「立倎為王,遣送還國」。陝西宣撫使廉希憲亦有類似之言。此為元世祖放棄對高麗長年用兵,改採懷柔之策的重要建言。[76]

至元元年(1264年),蒙古遣使高麗,詔曰:「朝覲諸侯之大典也。朕纘承丕緒于今五年,第以兵興有所不暇。近西北諸王率眾欵附,擬今歲朝王公郡牧於上都。卿宜乘馹而來庸修世見之禮,尚無濡滯。」高麗元宗因之入覲,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回國後,至元二年(1265年)正月遣廣平公王恂、大將軍金方慶、中書舍人張鎰等至蒙古「謝恩獻方物」。至元二年(1265年)五月,王恂等歸國,「帝厚慰遣之,中外稱慶」兩國關係漸親善。[76]

第三次西征

编辑

主条目:旭烈兀西征

成吉思汗西征時,並沒有征服花剌子模沙札蘭丁。因此,在他返回蒙古時留下綽兒馬罕繼續追擊札蘭丁。1231年8月15日(窩闊台汗3年7月16日),札蘭丁敗亡。後來綽兒馬罕和拜住繼續率領蒙古軍隊在西亞和波斯用兵20年,卻並沒有全部征服這些地區。1252年(蒙哥汗2年)正月,蒙哥決定派其弟旭烈兀發動一次新的西征,以乃蠻人怯的不花為前鋒。這次西征除了動用諸王的士兵外,還抽調了一千多名中國的工匠從征,其中包括著名的火器專家郭侃。[77][78][79]

1256年(回歷653年/蒙哥汗6年),旭烈兀進兵木剌夷國。木剌夷地處裏海之南,十一世紀末建國。蒙古軍入境後攻陷許多城堡,國主兀魯兀投降,木剌夷人民遭到殘酷屠殺。1257年(回歷654年/蒙哥汗7年),蒙古軍隊開始進攻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報達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首都。黑衣大食建國已五百年,一度雖為塞爾柱突厥人佔領,但名義上仍為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統治。蒙古入侵時,哈里發穆斯台綏木是一個怯懦無能、只知享樂的統治者。旭烈兀致書哈里發,要他投降。哈里發自認為是「回教國的共主」,回書拒絕,但又不認真備戰。1258年(回歷655年/蒙哥汗8年)初,旭烈兀用火炮攻陷報達,哈里發投降,被殺。蒙古軍隊入城後劫掠七天,居民被屠殺的有數十萬人之多,阿拔斯王朝的藝術珍品和華麗的建築物遭焚毀,這座著名的古城被徹底破壞。旭烈兀繼續率軍西進,蹂躪了美索不達米亞,侵入敘利亞,逼近埃及。中統元年(1260年),蒙古軍攻陷阿勒坡和大馬士革,但埃及馬穆魯克蘇丹的軍隊在大馬士革以南阿音札魯特地方大敗蒙古軍,阻止了蒙古向埃及和非洲的擴張。[77]

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封旭烈兀於波斯,旭烈兀在自己的封地內建立了伊兒汗國。伊兒汗國東起阿姆河,西迄小亞細亞,北接欽察汗國,南至印度洋,都城在帖必力思,報達是陪都。除了上述欽察、伊兒兩個汗國外,窩闊台後裔的封地是以塔爾巴哈臺為中心的阿爾泰山地區,稱窩闊台汗國,察合台後裔的封地是包括阿姆河以東的中亞細亞、謝米列契和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稱察合台汗國。四大汗國名義上是元朝皇帝的藩屬,而欽察汗國和伊兒汗國實際上變成了獨立國家,此時的察合台汗國則被窩闊台汗國海都控制。[77]

帝國分裂

编辑

元憲宗九年(1259年),蒙古帝國的鼎盛時期,帝國南部為印度和中國南宋

参见:蒙古四大汗国和拖雷家族內戰

蒙古帝國的大汗,作為各部族的共主,要由各部族公推,鐵木真稱成吉思汗,便是各部族共上的尊號。其後,窩闊台之立,雖未經部族公推,但因有成吉思汗的遺命,部眾始無異議。到貴由繼位,已有争端。貴由汗歿後,窩闊台及拖雷的後人,各欲爭位,最終拖雷之子蒙哥因拔都及兀良哈台的援助,始得嗣位。蒙哥汗嗣位後,分遣宗室諸王於邊遠地區,而以其弟忽必烈領治漢地民戶,因此,窩闊台子孫與拖雷子孫,遂生仇恨。[80]窩闊台第七子名合失,嗜酒早卒。合失之子海都,封地在葉密立河(今新疆塔城南之額敏河)之海押立(現巴爾喀什湖東卡帕爾城附近)附近,地處金山(即阿爾泰山)之陽,天山之陰。海都自以為窩闊台嫡孫,依前命言,蒙古大汗之位當屬於己,無人可以奪取,但卻被蒙哥剝奪,因而一直心懷不滿。[81][82]

1257年(蒙哥汗7年),蒙古兵分道伐宋。蒙哥入蜀。忽必烈攻鄂。1259年8月11日(宋开庆元年七月二十一日),蒙哥汗在釣魚山(今四川合川縣)暴死。1259年9月19日(宋开庆元年九月初一),忽必烈聞訊後對侍臣說:「我奉命南來,哪能無功而還!」渡江圍困鄂州(湖北武昌)。同年十一月,忽必烈得訊,其弟阿里不哥密謀繼位。忽必烈召群臣商議。謀士郝經力主和守議和,迎元憲宗靈樞,收皇帝印寶,北上爭位。正好這時宋丞相賈似道等派密使北上,願意以長江為界,每年貢銀、銅各20萬。忽必烈許可,引軍北還。中統元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統兵到達開平(今內蒙古多倫縣北)。諸王和左右侍從勸忽必烈在開平即皇帝位,不要前往和林召開忽里勒台(即蒙古選汗大會)。忽必烈同意,宣布即大汗位,這年45歲。阿里不哥不服,也宣布為大汗,調兵遣將。海都也不服,依附阿里不哥。忽必烈平定關成後,親自統兵討伐阿里不哥。中統二年(1261年)十一月,兩軍在哈拉和林以南(今蒙古國南戈壁省)大戰,阿里不哥敗北。江淮大都督李璮叛亂,忽必烈統兵討伐,一舉平定。中統五年八月十四日(1264年9月5日),定都於燕(今北京),改稱中都。[83][84][85][86]

中統元年(1260年)四月,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先發制人,搶先宣布繼承汗位,於是便在和林召集另一個忽里勒台,在另外一些支持他的諸王的擁戴下,也宣布繼汗位。這樣,一場汗位爭奪的鬥爭,便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兄弟二人之間展開,為此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中統五年七月二十八日(1264年8月21日),走投無路的阿里不哥率領支持他的諸王玉龍答失、阿速帶、昔里吉與大臣不魯花、忽察、禿滿、阿里察、脫忽思等到開平,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戰爭,由於忽必烈依靠中原漢地人力、物力的支持,最後取得了勝利。它在實質上,是主張「附會漢法」的蒙古貴族對守舊派的勝利。忽必烈獲勝的結果,使漠北與中原地區歸於統一,從而奠定了忽必烈統一全國的基礎。[87][88]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接受阿里不哥歸降時,曾鄭重地遣使通告欽察汗別兒哥、伊兒汗旭烈兀、察合台汗阿鲁忽等宗王,邀請他們按照蒙古傳統慣例,一同東來參加正式的忽里勒台選汗大會。但三汗很快相繼去世,他們的繼承人各主一方,對於共同選舉蒙古汗一事不感興趣,卻糾纏於彼此之間的領土爭端,大動干戈,形同敵國。正在崛起當中的海都,也一再拒絕忽必烈召其入翼的要求。這次忽里勒台會議的流產充分表明,過去那個統一的大蒙古國已經不復存在了。代之出現的,除了忽必烈以漢地為中心建立的元王朝外,就是各自獨立發展的欽察、伊兒、察合台、窩闊台四大汗國。當然,在以後大部分時間裡,忽必烈及其子孫然被尊為成吉思汗的正統繼承人、「一切蒙古君主之主君」,元王朝也在名義上被視為各汗國的宗主國。元代史料經常籠統地稱四大汗國的統治者為「西北諸王」,把他們置於「宗藩」的地位。[89]

大元大蒙古國

编辑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註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古国時代(三皇五帝)

銅石並用時代(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夏前21世紀—前17世纪

商前17世紀—前11世紀

周前11世紀︱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紀

戰國 前5世紀—前221年

秦前221年—前207年

汉前202年︱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西汉 前202年—9年

新 9年—23年

更始政權 23年—25年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220年—280年

魏220年—266年

蜀漢221年—263年

吳222年—280年

晋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宋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齐 479年—502年

梁 502年—557年

西魏535年—557年

东魏534年—550年

陳 557年—589年

北周557年—581年

北齐550年—577年

隋 581年—619年

唐 618年—907年武周 690年—705年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後梁907年—923年

十國(吳、南唐吳越、閩前蜀、後蜀荆南、楚南汉、北汉)907年—979年

辽(契丹)916年—1125年西辽1124年—1218年

後唐923年—937年

後晉936年—947年

後漢947年—951年

後周951年—960年

宋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金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國 1206年—1368年元 1260年/1271年—1368年北元 1368年—1388年

明 1368年—1644年南明 1644年—1662年

後金 1616年—1636年清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華民國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今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史学史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朝代

中国首都

中国语言

艺术史

经济史

教育史

科技史

法制史

新闻史

军事史

水军史

統一史

環境史

中国历史年表查论编

主条目:元朝和北元

建立元朝

编辑

蒙古帝國於至正十六年(1279年)攻滅南宋後的最大疆域(總面積達2400萬平方公里)[註 6],但此时蒙古四大汗国其實已經取得實質上的獨立地位

忽必烈於中統元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即皇帝位於開平,並以「中統」為年號。「中統」意為「中華正統」,即忽必烈以中原正統標榜自己的新建王朝。在與阿里不哥的較量中,開平起到極為重要的基地作用,忽必烈自己也常駐開平,處理政務。但開平一直以來有都城之實而無都城之名。為了確保開平汗廷的統治地位,同時向全民灌輸一種新的意識,中統四年五月初九日(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將擴建改造後的開平,正式加號為上都。從而不論是在人們的意識當中,還是實際上,上都成為了當時蒙古草原政治權力的中心。新建的帝國雖然開宗明義宣布「祖述變通」,但直至十年後,仍沿用原國號「Yeke mongyol Ulus」,即「大蒙古國」。這一點對雄心勃勃致力於改革的忽必烈而言,不無遺憾。如同王惲《建國號事狀》所言:「伏見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國號,以明肇基之始。方今元雖紀而號未立,蓋未有舉行之者,是大闕然。」忽必烈只因考慮到蒙古貴族的認同程度,將「變通」的步伐邁得慢而穩。經過十年的經營,忽必烈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已經逐漸穩固,便加快了變革的步伐。建國號、定都邑、立朝儀等一系列工作隨之展開。[90][91][92]

中統五年(1264年),改年號為「至元」。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漢臣王惲請建國號,漢臣劉秉忠取《易經》「乾元」之義,奏號大元,漢化女真人徒單公履受命擬詔,於是乃有新的漢式國號「大元」。元的國號,「大元」是全稱,「元」是簡稱,而蒙古语中將「大元」復加於原國號前,並稱「Daion Yeke mongyol Ulus」,即「大元大蒙古國」。國號的變更正是體現了忽必烈「祖述變通」的思想。既要借助漢法,致力於「天下一家」和大一統的目標,還要繼承祖宗偉業,弘揚蒙古傳統,保持蒙古人的本色,堅守蒙古人的價值觀。從而建立一個蒙、漢二元的政治文化秩序。[90][93][94][16]

統一中國

编辑

主条目:宋元战争

忽必烈建國號大元,明確表示他所統治的國家已經不只屬於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繼續。至元九年二月初三日(1272年3月4日),忽必烈採納劉秉忠遷都的建議,改中都為大都,正式定其為元朝首都。忽必烈於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日(1274年2月9日)在大都正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大都從此成為元朝的政治中心。[95][96][97]元朝建立後,元世祖繼續進攻南宋,主力集中在襄陽、樊城一線。南宋軍民在襄陽、樊城堅守了6年之久。元軍攻佔襄、樊後,分水陸兩路大舉東下,於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攻佔臨安。南宋大臣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繼續抗元。趙昰死後,又擁立廣王趙昺為帝,最後退到南海崖山建立流亡政權。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日(1279年3月19日),元將張弘範進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負帝投海而死,南宋滅亡。至此,元朝統一了全國。[98][99][100]

成吉思汗的先祖以一束箭不易折斷的道理,來教導兒子團結的重要性,可是成吉思汗的後代為了權力和利益,卻引起了蒙古帝國分裂的危機。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兒子和孫兒繼續開拓蒙古帝國的版圖,並相繼成立自己的汗國,這些汗國都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後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開戰,內戰維持了四年,最後忽必烈勝出,成為了蒙古帝國的大汗,並建立元朝。可是,忽必烈一直主張漢化,引起了蒙古各派的不滿,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都反對忽必烈,漸漸成為獨立的汗國,而欽察汗國早在蒙哥在位時已得到獨立,四大汗國之中只有伊兒汗國承認忽必烈為大汗。此後四大汗國一直各自為政,甚至互相攻伐。直至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繼位,蒙古各派意識到彼此之間的鬥爭是破壞祖先留下來的基業,於是四大汗國與元朝達成和議,重新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開設驛路,關塞恢復往來,蒙古皇室內部的紛爭遂告結束。 [101]

帝位爭奪

编辑

元憲宗死後,元世祖忽必烈更打破公推的慣例,自立於開平。元世祖季弟阿里不哥不服,自即汗位於和林,元世祖自將兵擊降。繼而元太宗孫海都叛變,元師討之,雖獲克捷,但因其地險遠,終元世祖之世,未能將他平定。元世祖鑒於以前汗位繼承的紛爭,乃仿效漢制,定傳子之局。然元世祖以後皇位繼承的鬥爭,仍不因傳子之局而稍減。[80]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元世祖死,太子真金已先死,故諸王中覬覦帝位者,頗不乏人。重臣伯颜,奉元世祖遺命,立真金第三子鐵穆耳,是為元成宗,諸王始無異議。元成宗在位十三年而死,太子德壽先卒,左丞相阿忽臺等謀奉皇后臨朝聽政,而以宗室阿難答為帝。元成宗之侄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遣使迎其兄海山於漠北,並殺阿忽臺等。海山至大都(北平市),殺皇后及阿難答與諸王,然後即位,是為元武宗,而立其弟為太子。元武宗在位四年死,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元仁宗本有傳位元武宗子和世㻋之承諾,因奸相鐵木迭兒進言,乃有傳子之意,因於延祐二年(1315年),出和世㻋鎮雲南。元武宗舊臣皆感憤怒,遂於延祐三年(1316年)十月奉和世㻋謀叛,事敗走漠北,依察合台汗國,元仁宗乃立皇子碩德八剌為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死,太子即位,是為元英宗。[80][102][103]

元英宗推行新政,引起蒙古、色目貴族中保守派的不滿。至治三年八月初四日(1323年9月4日),元英宗自上都南還大都,途中駐蹕於南坡。御史大夫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等趁元英宗熟睡之機,以阿速衛兵為外應,發動政變,刺殺元英宗和拜住,此即「南坡之變」。也孫鐵木兒即帝位於龍居河,詔改次年(1324年)為泰定元年(史稱他為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病死。其子阿剌吉八即位於上都,改元天順,史稱天順帝。同時,留守大都的燕鐵木兒發動政變,立元武宗之子圖帖睦爾為帝,改元天曆,是為元文宗。之後,兩都之爭由此展開。天順元年十月十三日(1328年11月14日),上都陷落,元天順帝失踪。天曆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329年2月27日),和世㻋即位於和林,是為元明宗。天曆二年八月初六日(1329年8月30日),元明宗暴斃於王忽察都之地(被元文宗和燕鐵木兒毒死)。天曆二年八月十五日(1329年9月8日),元文宗再即帝位。之後,他又做了近4年皇帝,於至順三年八月十二日(1332年9月2日)病逝於上都,因其後悔毒死元明宗,遺詔傳位於元明宗之子。至順三年十月初四日(1332年10月23日),年僅7歲的元明宗次子懿璘質班即帝位,是為元寧宗,但在位43天就去世,是元朝諸帝中最為短命的皇帝。這樣,在10年中(1323年~1332年),元朝前後更換了5個皇帝。元寧宗死後,元王朝開始步入其統治的晚期。[104][105][106][107][108][109][110][111]

元末失國

编辑

元統三年(1335年)的亚洲。此时四大汗国之一的窝阔台汗国已灭亡,元朝與各汗國的統治範圍固定為約2270万平方公里。

至順三年(1332年),元文宗、元寧宗相繼去世。燕帖木兒請立元文宗子燕帖古思。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欲立妥懽帖睦爾,遂遣使靜江迎回。然為權相燕帖木兒所疑問,遷延數月不得立。決策國事皆由燕帖木兒及元文宗皇后,至燕帖木兒死。至順四年六月初八日(1333年7月19日),妥懽貼睦爾即皇帝位於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改元元統。即位後,清除燕帖木兒勢力。以伯顏為右丞相,獨擅相權,把持朝政,肆行貪暴,天下貢賦多入伯顏家。又仇視漢人,排斥儒士。至元元年(1335年),停止科舉取士,大量起用蒙古、色目人為官,又擅貶宗王,引起朝野不滿。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妥歡貼睦爾支持脫脫逐走伯顏,以脫脫為右丞相。脫脫執政,改變排漢政策,恢復科舉制,提倡文治和經史,史稱「脫脫更化」。但因朝政積弊過深,連年水旱災荒,使國庫空虛。以致濫印190萬錠,至元鈔10萬錠,使鈔法敗壞,物價上漲,社會矛盾激化,各地起義不斷。至正二年(1342年)始,黃河泛濫,沿河州郡災荒連年。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1351年4月29日),以工部尚書賈魯發河北、河南、山東等地15萬民工治河,導致各地農民大起義。[112][113][114]

14世紀中葉,在元朝統治下的中國開始了反抗蒙古人統治的鬥爭。至正八年(1348年),鹽商方國珍首先掀起了反抗,接著由宗教秘密結社的白蓮教徒組織的紅巾之亂在各地興起。由此引起了元朝政權的衰落。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紅巾軍餘黨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攻擊元大都,元順帝妥懽貼睦爾逃往開平府,後退至內蒙古的應昌府。至正三十年(1370年),明軍追擊至應昌府,元順帝病死,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勉強脫走後繼帝位,這就是元昭宗。此後,元昭宗以哈拉和林為根據地,對明朝進行防禦。這時,元朝殘餘勢力依舊強大。宣光二年(1372年),明軍15萬人分三路進入漠北蒙古高原,在土拉河方面遭到元軍迎擊,數萬人戰死後退卻。宣光八年(1378年),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死去,繼承他的是被認為是其弟的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天元九年(1387年),明軍進入東北地區,木華黎國王的後人納哈出率領的20餘萬元軍降於明軍。為了挽救由此產生的東部戰線的危機,脫古思帖木兒親自前往捕魚兒海湖畔,打算與高麗取得聯繫夾擊明軍。然而在天元十年(1388年)卻遭到明軍奇襲而大敗,在數十騎的陪伴下,向哈拉和林落荒而逃。途中,在土拉河畔被阿里不哥後人也速迭兒的軍隊殺死。也速迭兒殺死北元皇帝,廢棄大元國號,自立為蒙古可汗,明人稱之為「韃靼可汗」。[115][116]

至於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則在十四世紀面臨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國祚最短的窩闊台汗國於至大二年(1309年)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國瓜分而滅亡;位於西亞的伊兒汗國第九任君主不賽因(1304年—1335年)年僅十二歲便繼承汗位,在位雖不到二十年,卻堪稱伊兒汗國的黃金時代。由於他英年早逝,未留下子嗣,在元統三年(1335年)駕崩後,伊兒汗國便因內部長期的王位爭奪戰爭而陷於分裂局面,最後走向滅亡一途。擁有蒙古帝國西部和北部疆土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中,維持得最久的一個。直到十五世紀,它才因為俄羅斯沙皇國、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的壯大而瓦解。從欽察汗國分裂出來的國家當中,以克里米亞汗國的國祚最長,遲至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才被俄羅斯帝國女皇凱薩琳大帝消滅。位於中亞的察合台汗國則在至元四年(1338年),因為內部對於該如何在伊斯蘭化和成吉思汗所留下的傳統之間折中取捨的問題爭執不休,最後分崩離析。後來帖木兒(1336年—1405年)以武力接收了察合台汗國的領土,他學習成吉思汗出征四方,並且在十四世紀末葉創立了帖木兒帝國。只不過這個帝國也沒有維持多久。[117]

相关推荐

坍圮的解釋
365娱乐平台网址

坍圮的解釋

📅 07-09 👁️ 5909
沁蝶 (Butterfly Patisserie) 豪华下午茶套餐
365娱乐平台网址

沁蝶 (Butterfly Patisserie) 豪华下午茶套餐

📅 07-10 👁️ 7365
卡塔尔世界杯各奖项公布 梅西两度荣膺金球奖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