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这一词语,常出现在年会庆典、激励大会等具有蓬勃发展气息的场合。人们常用“百舸争流”来形容竞争激烈、各方力量齐头并进、奋勇争先的情形。但不少人都把“舸”字误读为“kē”。其实,它的正确读音是gě(音同葛)。这个“舸”字指的是什么?与“舟、船、舫、艋、艨”有什么区别?
舸,读作gě,是一个形声字。舟表意,其古文字形像是一条船,由“舟”字旁组成的字大多与船有关,如,船、舫、舻、舳、舷、舱、舵、航等,在这里表示“舸”与船有关;可表声。《说文解字》中说:“舸,舟也。” 所以“舸“ 的本义是大船,泛指船。
其实在古代,舟、船、艋、舫、舸、艨艟等字,都是船的意思,只是在大小或用途上有所差别。
“舟”是一条小船,在江上走。如柳宗元的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船", 在古代与“舟”是有区别的, 它比"舟"大,不能用“轻”、“扁”来修饰。如唐温如的诗:"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艋”是比“舟”更小、速度更快的船,在溪中流。如李清照的诗:“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舫”是比较大的游船,可以在上面载歌载舞,饮酒赏景。王国维的诗:“画舫离筵乐未停,潇潇暮雨阖闾城。”
“艨艟”是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船。如朱熹的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舸”比“船”要大一些,是可载人的游船或运输的商船。如朱彝尊的诗:“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百舸争流”的正确读音是bǎi gě zhēng liú,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百舸争流千帆尽,波涛在后岸在前。”指的是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的场景,也用来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
无论是年会的激励语境,还是日常的言谈中,“百舸争流”都提醒我们,只有不畏艰难、勇于奋斗,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